close
Blogtrottr
自然環境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自然環境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自然環境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Free national bestsellers for your eReader - Fiction, Nonfiction & more! Join 1.5 million book lovers now. Sign-up in under 10 seconds to get the free daily email.
From our sponsors
環境前線:英國要新建核電廠了
Nov 4th 2013, 16:11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房思宏

儘管國際間的實際趨勢,始終很難支持「核能復興論」的說法,但國內在國際新聞長期娛樂淺碟化的情形下,官方及主流媒體持續傳播簡化的訊息,繼續強化「世界主要國家仍持續擁抱核電」的印象。在美國佛蒙特(Vermont)核電廠將於明年關閉;瑞士宣布於2019年關閉一核電廠;以及韓國核電廠偽造文件及貪腐醜聞頻傳各種不利消息衝擊下,英國辛克萊C點(Hinkley Point C)核電廠之興建正式上路,大概是對核能復興論者來說,最為振奮的消息了。

(上圖)一條道路貫穿英國西南部橋水鎮預定興建辛克萊C點核電廠的地點,圖攝於2013年10月24日。(圖文/路透)

從官方的角度來看,英國重新投入發展核電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一個擁有北海油田及世界最大離岸風力發電廠的國家,卻不受福島核災影響,在保障能源安全及減碳的雙重考量下,仍然積極投入新建核電廠。難怪官方及台電一直希望邀請英國代表來台,說明核能做為低碳能源的重要作用。

然而,筆者於今年5月7日的《立報》「環境前線」專欄中,即針對英國重新發展核電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境:包括核電無助於填補英國的能源缺口、高階核廢料處置場選址面臨重大挫折、新建核電廠減碳效益甚微、核電產業遊說將核電納入低碳能源,以及福島核災後運用公關策略強化核安印象等問題,以及更重要的,英國新建核電廠計畫恰恰讓世人看到,核電絕不是一個便宜而符經濟效益的能源。本文將從歷史回顧出發,檢視英國重新發展核電計畫的種種問題。

核電經濟神話的破滅

在美國馬歇爾總統提出「和平使用原子能」不到兩年,全世界第一座商用核子反應爐就於1956年在英國開始運轉。1960年代英國核電快速發展,幾乎每年都有新建核子反應爐投入運轉。1979年時任能源部長的哈維爾宣布將新建10座壓水式反應爐(PWR),並宣稱核電是人類能找到的最便宜能源。

然而這樣一種便宜有效率的能源,卻在市場上踢到鐵板。1980年代執政的保守黨政府,在1988年宣布將電力事業私有化,然而幾座核電廠皆因考慮到巨額後端處理成本,以及發電成本遠高於火力發電的情形下,無法順利出售。而自1990年起於電價中額外課徵的11%核電附加費,不但無法滿足核電廠除役及後端處理的需求,反而主要是被用於興建長達7年的賽斯威爾B(Sizewell B)核電廠。研究也指出,此一核電附加費在1990至1998年間,一共為核電業帶來91億英鎊的補貼。1995年開始運轉的賽斯威爾B核電廠,也成了辛克萊C點核電廠計畫前,英國最後一座興建的核電廠。核電佔英國供電的比例,在1990年代末期攀上高峰,此後隨著老舊核電廠逐步關閉而一路下滑。

核能復興在英國?

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中,指出英國不會興建新的核電廠,但排碳考量讓核電仍是未來英國能源組合中的選項。2006年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公開宣示支持重新發展核電,以達減碳目標,並指出英國政府將不會提供資金補貼,未來新建核電廠將由市場力量完成。然而正如筆者之前提及,此一宣示旋即遭致許多公共質疑,英國政府的環境審計委員會也指出發展核電無助於解決英國的能源困境。而2006年公開諮詢過程中的資訊造假,更讓綠色和平對英國政府提出訴訟並獲得勝利,迫使英國政府於2007年重啟諮詢程序。

接替布萊爾擔任工黨政府首相的布朗於2008年宣布將新建8座核電廠,此一重新擁抱核電的宣示大大鼓舞許多核電營運商,包括法國的EDF、德國的E.ON及RWE、日本的東芝、以及中國核電業者等,法國國家電力公司EDF甚且在2008年買下英國能源公司,取得英國現有9座核電廠中8座的所有權。布朗首相在一場演講中,也正式提出「核能復興」的論調。一個在全世界供電比例不斷下降的能源,似乎在英倫找到再起之契機。

然而就如筆者在前文指出,儘管從工黨到2010年後的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都一再宣示重新發展核電的決心,但自2008年至今,英國的核電發展不僅讓人感受不到欣欣向榮的氣息,反而提供一絕佳機會,讓我們重新檢視核電業與政府間的利益糾葛,以及更直接的核電成本問題。

自1990年代開始,英國社會已經逐漸認識到核電絕非如業者及政府所宣稱的如此便宜,比方說英國時任能源及氣候變遷部長休恩在2010年時指出,在核電廠除役及核廢料處裡部分,現在至少存在40億英鎊(約1,920億台幣)的資金短缺。而高漲的建廠成本,加上未來須面對價格持續走低的再生能源競爭,也讓各大核電營運商開始卻步,逼得英國政府必須巧立名目來補貼廠商興建核電廠。

新的核電廠對誰有利?

在各大核電營運商紛紛宣布退出英國核電廠計畫後,英國政府與唯一仍保持興趣的EDF公司持續協商,在今年3月批准辛克萊C點核電廠計畫後,又歷經數月談判,終於在日前宣布達成協議,目前協議中公開的部分包括一路高漲的建廠經費:最終興建兩個反應爐將花費160億英鎊(約7,680億台幣);興建時間預估長達8至10年,無益於在短期內解決英國能源短缺問題。

除此之外,更嚴重的問題是,為了保障EDF投資核電廠的獲利,英國政府同意每百萬瓦小時(MWh)至少92.5鎊的保證電價,是目前電力市場上批發電價的兩倍。而由於此保證電價與通貨膨脹連帶,預估在2023年時,每MHh的保證電價將來至121英鎊。經濟學家預估,除非其他能源在未來幾年內價格大漲,否則此一電價在市場上將無任何競爭力。而當辛克萊點C核電廠投入運轉後,預估EDF每年將可獲得稅前約10億英鎊(約480億台幣)的獲利,與此同時,消費者卻得被迫面對高漲的電費帳單。而正如玫瑰花換了個名字仍然不減其香氣一般,儘管英國政府宣稱保證電價與政府補貼不同,但此種遠高於對再生能源補貼的挹注,相信也能讓我們看清楚核電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而與EDF的協議一但成立後,此種變相的政府慷慨補貼,相信能重新喚起其他核電業者的熱情。換個角度來說,如果單從成本效益角度觀察,則英國新建8座核電廠的計畫絕不可能實現;而若透過政府補貼新建核電廠,或可吸引投資興建其他核電廠,但辛克萊C點核電廠的計畫,已經清楚展示新建核電廠所需投入的龐大成本,以及對社會、民眾的巨大影響,更別提核電業內大量國外資金所帶來的國安問題。這些複雜而待觀察辯論的問題,國內官方及媒體又怎能以一句「英國持續發展核能」輕鬆帶過呢?(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Media files:
18739_201311042117201erRt.jpg (image/jpeg)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ahong3 的頭像
    yuahong3

    line跑跑薑餅人外掛, line跑跑薑餅人電腦版下載, line 跑跑薑餅人 修改, line跑跑薑餅人攻略, line跑跑薑餅人 八門修改

    yuaho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